早安!三国打工人 第434节_早安!三国打工人
奥读小说网 > 早安!三国打工人 > 早安!三国打工人 第434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早安!三国打工人 第434节

  “鲜卑与乌桓部皆由各自首领统兵,其上则由乌桓司马阎柔统一节制。”

  ……看起来节制得也不是很好。

  ……但事实上,比起领了袁绍印绶,因此骄横跋扈的乌桓蹋顿来说,这群各自攻伐的鲜卑人在阎柔眼里已经是非常听话,非常顺从,非常乖巧的好孩子了。

  ……不过这是后话。

  “将军,”狐鹿姑很亲热地说道,“袁绍假托朝廷名义,为乌桓各部发了印绶,他们才会这般死心塌地。”

  “哦,哦,”她没明白,“咱们到时候揭穿他?”

  狐鹿姑那张小黄脸就是一绷。

  “那不揭穿?”她又试探性问了一句。

  “他的意思是,”张辽在旁边看不过去,“朝廷在咱们这里啊。”

  “乌桓迎娶了袁绍宗女,想拉拢是拉拢不过来的,但并非只有乌桓一族啊!”狐鹿姑赶紧猛拍胸膛,声音也慷慨激昂起来,“我们南匈奴的大单于也有一颗赤子忠心,天日可鉴啊!只要天子也能给我们一个印绶!我们也愿意——”

  “你们也愿意南下中原,如鲜卑人一般吗?”她忽然截住了他的话。

  她的语气平静得很,帐篷里却忽然静了下来。

  “我们愿为大汉效死,”狐鹿姑声音立刻又变小了,很是乖巧地说道,“至于怎么打,在哪打,都听刘使君的,听将军的。”

  她看了看狐鹿姑,又看了看高顺和张辽。

  张辽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,只是轻轻地点了一下头。

  “那些被劫去的生民在何处?”高顺问道。

  天气炎热,但营中的气氛比天气还要炎热些。

  司马家送来的牲畜变成了烤架上滋滋流油的烤肉,撒一把盐,香得连舌头也一起吃下去。

  军中将士们眉开眼笑,人人称颂——不愧是河内司马氏啊!要不怎么人家就是名门高第呢?那肯定是因为人家行事磊落忠厚,看看这事儿办得,多得人心啊!

  但那群也居住在营中的司马们所思所想与兵卒们迥然不同。

  “咱们得早些走,”司马懿看了看父兄们,“陆廉行事,不似杀伐果断之主,若在此久留,恐误我等。”

  “二郎,为何如此说?”

  “听说她派人去审问俘虏,被掠男女究竟在何处,”司马懿说道,“恐怕想要出兵将他们救回来。”

  有人皱起眉头,“陆将军既有此心,足见高义,将东郡生民救回来有何不妥?”

  “当然不妥!”司马懿斩钉截铁地说道,“生民越聚越多,赶路速度越来越慢,如何打仗?鲜卑人见她爱护士庶,自然会放心大胆地集结冲阵,她纵为名将,能敌鲜卑,难道也能敌乌桓?她有多少兵马,经得住这样糟蹋!”

  上首处的白胡子老头冷冷地看了他一眼,“依你说当如何?”

  “依孙儿说,咱们明日便启程,这里距离濮阳只有二十里,咱们只捡精壮的仆从带上,疾行便是!”

  老人左右看了看。

  一帐篷的司马们,都露出了“二郎果然是我们当中最机灵的那一个!”的神情。

  老人摸摸胡子,伸出手去,招了招。

  他这个机灵又果断的孙儿连忙起身,凑到他身边。

  老头儿抄起自己的鸠杖,照他脑袋就狠狠地来了一下!

  “咱们得想个计划,”她说道,“那些百姓走得很慢,想追上不难,我与高伯逊便足可击退鲜卑人的辎重兵,将百姓救回,但酸枣以西的鲜卑人听闻消息,必定要追上来。”

  她带兵打仗当然没问题,但如果兵马和百姓掺在一起,那就大大的有问题了。

  张邈张超的军队多为步兵,而且还需要防备不知道走到哪里的袁绍本部兵马,不能乱动。

  赵云想了一会儿,忽然伸出手去,在沙盘上点了一点。

  “我伏兵于此坡上,待辞玉遇敌,便将其引来,我领兵而下,如何?”

  她眼睛一亮。

  “此坡可有名?”

  几个人都不是东郡本地人,这个小山坡也没有什么名气,张辽冥思苦想时,小陆将军又冷不丁说话了。

  “咱们给这里起名为长坂坡怎么样!”

  “长坂坡?”几个人都一脸迷惑,“此处无河无田,如何称‘坂’?”

  “这一点都不重要,”陆悬鱼很认真地说道,“我听闻军中常用筮人占卜,以求出师顺遂,我算了一卦,这个名字对子龙将军来说,很吉利!”

  第391章

  这一片帐篷都很静。

  除了司马家老爷子的帐篷外,最里面的几间帐篷都是女眷所有。司马家的规矩十分严格,莫说女子,连幼童也不会随意跑出帐篷,大说大笑。

  外围是仆妇们的帐篷,而后是健仆、部曲、苍头田客们的帐篷,井井有条,纹丝不乱。

  因此除了偶尔有几声婴孩啼哭外,只有这间正在议事的帐篷最热闹。

  在一群父兄和幼弟们的目光下,司马懿挨了这一杖也不敢喊冤,只能连连叩首。

  “大父若欲管教孙儿,乞兄代行此仗!大父已至耄耋,千万珍重身体才是!”

  老头儿指了指这个头上渐渐起了个肿包的孙子,“他倒能言善辩!”

  “孙儿不敢!”司马懿委屈道,“孙儿只是担心大父!今日大父遇险,为人子,为人孙者,岂不痛心!如何还能眼见大父跟随军队一路颠沛流离,经受战乱之苦!”

  他说得振振有词,那些司马们互相交头接耳一番后,就有人期期艾艾地开口了。

  “大父,今日确实险啊!”

  “儿孙们也就罢了,只有大父一人,万不能再如今日这般涉险!”

  “今日胡虏射向大父那一箭,如射在孙儿心上啊!”司马懿以袖拭泪,哭了起来,“孙儿死不足惜,但大父哇……”

  一帐篷的男人,先是小司马们开始哭,而后中司马也开始跟着用袖子擦眼角,最后大家都小心翼翼看向了老司马。

  老头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。

  小司马们互相看了一眼,又有人试探性地开口了:

  “大父可是看重陆廉,有心结交?若如此,留一二儿郎在她麾下效力,想来也不是什么难事。”

  司马懿的嘴撇了一下。

  这话说的,不就是陆廉多看了他一眼吗?又忙着给他整理衣冠,又要帮他擦一擦脸,甚至行路时还要涂一遍粉!拿谁当傻子呢!好像他们还能选第二个人出来似的!

  老人没吭声,一个个地看了过去。

  他的确已至耄耋之龄,那双眼睛看起来浑浊得很,随时都能昏昏睡去,但此时冷冷地扫了一圈自家子弟,又令他们都低了头。

  “你们哪,也知此为乱世!”他叹道,“士人与庶民何异?”

  儿郎们互相看看,脸上露出了迷惑不解的神情。

  士人和庶民的区别?区别不是大了去了吗?他们的命特别高贵,庶民的命特别低贱,自古以来,不就是这样的吗?

  那一张张迷惑的脸映入老人眼中,他最后轻轻地摇了摇头。

  士兵那边的欢声渐渐低落下去,军营归于寂静,只有火把,焦斗,以及隔着山坡的黄河滔滔之声,永不停歇。

  渐渐月华西落,营中又有走动声了。

  先是士卒那一边,而后是司马家这一边,有人抱着木柴走过,有人将静置了一夜的水从水桶中倒进锅里,待锅中的水咕嘟咕嘟地冒泡时,有人打开了粮袋,一瓢又一瓢地从中舀出粟米,倒进了水中。

  当然也有人打着哈欠,在这个东方欲晓的清晨走向营地角落,按照陆将军的要求,不管是士卒这边的营地,还是流民那边的营地,必须都得在统一的地方解手,这是规矩。

  一片烟火气中,拄着鸠杖的老人迈着不疾不徐的步子,走进了中军营。

  陆悬鱼在整军准备出发,而司马家则是来同她道别的。

  当然,道别也有道别的艺术。

  比如按照司马懿的路数,那就是干脆利落地道别,赶紧上路,风紧扯呼。

  而司马儁则是另一个路数。

  这位老人先是很客气地跟她寒暄了一下——说的都是大白话,一点也不拽文。

  然后表明来意,将军欲救西东郡的庶民于水火,他想要帮一点忙。

  陆悬鱼有点迷惑。

  “我这里兵马齐整,司马公要如何助我?”

  老人摸摸全白的胡须,“我见营中似有不少箱笼,与寻常军中辎重大不相同。”

  她恍然,“鲜卑人虽擅弓马,但贪图蝇头小利,我带了这些箱笼备以诱敌。”

  老人点了点头,转过头去,低声吩咐了几句,没过多时,几辆辎车就被拉了过来。

  “今见将军高义,我司马家虽不过寒门草舍,却也想略尽一点绵薄之力,”老人笑道,“这里不过是些妇人的衣物与布帛,将军权且收下。”

  ……“衣物”和“衣物”之间是有区别的。

  比如说村落泥屋里的妇人,只有一件破烂的粗布衣服裹在身上,还不能遮蔽住全身,露出一只泥脚,半条胳膊,都是常事;

  工匠家的妇人就多半要再穿一件,当然还是粗布的,补丁叠着补丁,但尽可能会将身体都遮住;

  商贾家的妇人更体面些,虽然衣服上还是会打补丁,但有些可以穿上染色的衣服了,这很了不得,有些甚至可以穿上丝衣;

  士人家的妇人根据家境从低到高,穿的衣服也各自不同,司马家这些妇人的衣服不仅都是染色的,而且十分精细,她用手摸摸,有些甚至是压箱底的丝衣,不曾上过身,女红精细整洁,让人一见便心生喜爱。

  ……但送这些妇人衣服做什么呢?

  她疑惑地问出这个问题时,老人笑眯眯地又摸了一把胡子。

  “将军置那些箱笼,又有何用?”

  太阳终于从东面的黄河上升起,洒下一片金红光辉。

  司马家今天准备继续东进,她则同高顺继续向西行军,寻找那些被掳走的百姓。

  在上半年的大旱之后,虽然生生旱死了一季的庄稼,但却不曾旱死大片大片的土地。

  土地是不会旱死的,只要下过一场雨,再下一场雨,田中的野草便会顺风长起来,长得又快又好,郁郁葱葱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aodu9.cc。奥读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aodu9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